人工智能发展跳出三要素?加入“知识”后,医疗AI发展还将面临哪些新问题?
来源: | 作者:转载 | 发布时间: 2020-09-17 | 2333 次浏览 | 分享到:

虽是老生常谈,但人工智能终究绕不开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这些要素环环相扣,紧紧握住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命脉。而医疗场景的人工智能产品越来越丰富,毫无疑问也离不开这三个要素的快速发展。


为了再度探索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产业未来趋势,在前不久举行的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峰会(CCF-GAIR 2020)上,包括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志华、华西医院副院长龚启勇、腾讯天衍实验室主任郑冶枫、平安集团首席医疗科学家谢国彤、联影智能联席CEO沈定刚在内的医疗人工智能顶级专家,对这个三元问题又提出了新的理解。



神经放射科的新需求


华西医院副院长龚启勇同时也是一名放射科医生,他认为,要解决人类神经类疾病,AI的介入必不可少。


在龚启勇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MR影像研究之中,他发现疾病的发展会带动患者脑部结构发生变化,患者多个脑区会因此便膨胀或缩小。如果能够通过影像的方式量化这一类变化,医生就有可能对患者的精神分裂、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疾病进行详细分类。


他在峰会上提到过去的一项研究成果:“一位医生曾发现她的患者在犯强迫症时,某一特定脑区的电波会变得异常活跃,因此她尝试用电极对该区域进行刺激。而后,患者的病症有了明显的改观。”


遗憾的是,该结果在后续的大量实验中并没有表现出绝对的效果,对此,龚启勇认为:“由于人脑的结构非常复杂,想要通过二维的影像准确判断脑部病变位置非常困难,我们无法判断医生在操作时是否准确的刺激了标记区域,因此,我们需要AI技术对脑部进行快速准确的建模,辅助定位。”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AI准确或许患者脑部信息及病变情况,后续的治疗研究或许也将因此受益。”



小样本学习或能满足
AI新需求


龚启勇院长的研究似乎预示着AI确实能够在辅助神经放射学的发展,推动神经类疾病诊断、治疗的进行。但在实际之中,这里存在的数据缺乏问题无疑是挡住研究进展的大山。


通常而言,受制于高昂的费用,疑似精神病病患在检查时并不会直接进行MR诊断,通过患者的实际表现与部分精心设计的量表,医生可以很快完成患者的初诊,进而直接选择通用的治疗方案。这导致精神病患脑MR影像难以收集。


龚启勇院长也提出了多中心协同的临床研究以解决数据问题,通过联合多家医院精心标注的脑部数据,样本量的确能够获得扩充,但仍难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