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医学影像数据库体系化建设开启,智慧影像即将破局?
来源: | 作者:转载 | 发布时间: 2022-08-02 | 1370 次浏览 | 分享到:
尽管临床科研与应用开发已经进入智慧化时代,但国内海量的医学影像数据并未形成可归纳、可应用的大数据。标准化的医学影像数据集仍是一种稀缺资源,影响着相关科研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而今,这一局面即将迎来改变。

2022年7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继续教育中心”)发布《关于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项目课题立项评审结果公示的通知》,正式拉开影像数据库体系化建设的序幕。

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项目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为主办单位,全面主导和统筹数据库的体系化建设,计划开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质量控制、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转化、医学数据标准培训等关键数据库建设工作。

文件内容显示,第一批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项总计13项,包括心脑血管影像数据库、慢性肝病及原发性肝癌影像数据库、缺血性心脏病核医学多模态影像数据库、胃肠道疾病影像数据库、急诊影像数据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数据库等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数据库,还有8项建设意向被列入储备库,有望在后续批次纳入建设之中。


2022年度放射影像数据库立项课题名单


放射影像数据库储备课题名单


本次影像数据库体系化建设对于病种的划分颗粒度更细腻,从数据库建设立项,到后续影像数据收集、标准、质控等环节中所涉及的各类标准也进行了明确的计划和要求。


同时,在此次数据库建设中,项目组非常注重工科团队的融合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建了医工交叉团队,从基础到整个路径进行了筹备,包括多源异构数据纳入,多中心安全收集的技术保障,分布式架构的数据收集系统、通用和定制化标注平台的开发、专病数据库的技术路线,以及涉及到的安全等保、电子病历数据标准、openEHR标准体系等,让技术为数据库铺路。此外,国内原创AI算法也会适时融合到建设过程中,服务于数据整理、图像提取、病灶重建、科研方向快速验证等场景。因此,整个进程会加速数据库技术和AI技术在放射影像领域的应用与突破。


为了解数据库建设背景、建设难点、未来价值,动脉网对相关文件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采访到了“放射影像数据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尝试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刘士远,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长征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合作平台(联盟)理事长

放射影像数据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

背景及规划


时间回到两年前。人工智能产品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开始破局,个别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给予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但从整体上看,数字化、结构化的医疗影像大数据未能形成体系;医学影像数据库依然是制约AI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任务AI产品的获批面对广泛的临床需求也显得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