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医学影像数据库体系化建设开启,智慧影像即将破局?
来源: | 作者:转载 | 发布时间: 2022-08-02 | 1364 次浏览 | 分享到:


建设放射影像数据库

面临的挑战


放射影像数据库价值所在,正是因为它能解决我国影像数据现阶段面临的难点。

“中国是医学数据大国,医疗影像占据了医学数据80%~90%的比例,且仍以30%的增速持续增长。”刘士远教授告诉动脉网,“不过,医疗数据量的大不代表我国已拥有了成体系的医疗大数据。在这之中,有超过80%的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没有办法进行价值挖掘。”

建设放射影像数据库是一种重要解决方式。通过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结构化的放射影像数据库,不仅可以树立标准,打破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壁垒,还能将成熟的数据库应用于医学教育、科研;推动相关人才培养,促进精准诊疗的革新。

然而,厘清放射影像数据库的价值简单,实际建起来却非常困难。

“建标准化数据库的呼吁较多,成果有限,说明这是一件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事。”

数据多样化是第一个难点。据刘士远教授介绍,要建立标准化的影像数据库,会遇到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以及非同质化的问题,如何将这些“不同”纳入统一的规范或者标准,是难题之一。此外,多模态的数据,比如CT、钼靶、核磁等影像,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等重要文档,如何整合成为便于归类、提取、协同使用的数据系统,也是数据收集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其次是规范化的数据标注。“对于影像中的不同征象,我们必须在定量识别的方法、分割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上形成共识,在共识基础上进行培训,然后进行标注。标注环节则需要满足数据溯源的条件,且要能通过三级质量控制,通过仲裁审核才能入库。保证标准过程的准确性。”

最后是数据库的管理与更新。“数据库必须维持动态,不断增加数据数量,不断更新它的数据组成,并在整个过程保证数据的安全,同样需要我们持续投入精力。”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设计、相关伦理推进也是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探索方向。

由于构建过程的复杂性,进行有效的顶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建库之初,相关负责人必须明确建库的目的(服务于怎样的病种)、建库的用途(用于研发、教育还是科研)、如何质控(怎样进行数据质控与过程质控),确定数据标准、标注方式等,逐步对整个团队的分工和协同做出规划。完成了这些之后,相关负责人才能开始执行。

除了建库本身的高技术门槛,整个流程需要相关人员在长周期内提供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支持,大部分项目无法捱过回报小且慢的建库初期。因此,国家对于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的支持与引导必不可少,企业、医生、学者也需同心协力共同参与。

刘士远教授认为:“只有通过政、企、研三方的通力合作,避免散、乱、差和重复建设,才能最快、最有效地将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