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调研超过30家医疗AI影像企业,2020年的产业发展方向在这里
来源:
|
作者:转载
|
发布时间: 2020-01-11
|
18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假设2020年医疗人工智能打开了商业化道路,那么企业与企业之间抢夺市场的核心仍然是产品。
对于大型医院而言,如果一个AI产品只能提高帮助阅片医生提高效率,让他们更快下班,这显然不符合医院的利益需求。医院更希望的是医生用更快的速度将报告递交给患者,尤其是已经住院的患者,以供临床医生更快作出决策。如果AI能够让过去耗时两天的出具时间缩短为半天,那么住院患者等待的时间就能节约1-2天,更多的患者能够获得治疗,单个患者的医保总支出减少,医院的收入也会因此受益。
这样的产品对于场景要求很高。只有患者排队等待治疗,且临床数据量大的场景才符合这一要求。从市场上来看,冠脉CTA拥有比较成熟的AI产品,数坤科技率先看到了这个亮点,推想科技、深睿医疗也在2019年陆续进入。
基层医疗的需求与医院又有所不同。在分级诊疗下,基层医疗需要更好地实现“小病不出村”,就需要提高诊疗的准确度,提高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的能力。从当前形式上来,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是“医疗供给能力”的提升,而非“效率的提升”。
所以,很多落地基层医院的AI产品,需要尽可能地提高易操作性与准确性。但随着医联体的进步,中心阅片形式的普及,影像科AI产品的终端进入基层医疗的可能性变小,但能提供准确诊断路径的AI CDSS或许存在更大的应用空间。
而对于体检中心/第三方影像中心而言,由于影像科的利益与医疗机构利益更为一致,更迅速的诊断,更精准的报告意味着更多的收入与更好的口碑,人工智能的价值会更为突出。从2018年至今,美年、爱康等体检机构均以平台的方式圈地,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衡道病理、全景医学等第三方检验中心也纷纷开发AI产品以提高效率。
回到影像科医生的角度,他们的需求在于更少的工作时间与更多的科研支持。所以,如果通过与影像科医生交好的方式实现AI的商业化,实际上很难走通。但影像科医生能够为AI企业提供进入医院的机会,挖掘产品存在的问题,纠正AI开发者的“互联网思维”,并合理提供科研数据……影像科医生已经成为AI发展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在了解了“渔网”与“水域”的情况后,其中的问题也显示了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工智能产品是从医生需求出发,解决医生工作中面临的单点难题,但很少有人工智能企业会针对基层医疗、体检中心量身定制AI产品。这样的选择的确能够让医生满意,但由于没有完整考虑支付方的需求,AI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因此受阻。
AI审批缓步前行
除了兼顾付费主体医院与使用主体医生的需求;医疗人工智能还面临一个老生常谈的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