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本体映射的方式,实现数据标准化和结构化。
第三个,构建统一疾病数据模型,形成数据资产目录。
数据资产化的本质是要有足够的颗粒度和维度,直接用于业务场景。比如说患者画像、医院画像、设备画像。通过业务反推的方式和基于患者信息聚合衍生的方式,构建随取随用的数据。数据里面保存的不仅仅是患者的信息,还包括了很多的标签。
重构流程的关键是,只有深入到临床路径,才能发现更深层次的信息。首先是要匹配业务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对流程进行优化。梳理的过程包括,首先收集指南,再把指南按照疾病的主流程进行拆解,从而形成决策树。罗列疾病核心变量,变量可能不够,需要结合业务需求直接反馈信息,临床研究表单收集内容,补充疾病变量。把两者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疾病数据模型和运营模型。
除了数据分类存放有利于数据有效利用,数据资产目录也很重要。举个例子,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需要管理的指标非常多,包括诊疗过程的指标,诊断类指标以及诊疗结局指标。例如,诊疗过程指标,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比率、出血风险评估比率。诊疗结局指标,包括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比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相关病死率。这些防控指标并不是直接就能收集到,往往在收集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之后的数据,才能计算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助各类业务的应用。
谈到构建统一的疾病为核心的知识库,至少要包括这三部分:
第一,通用的知识,包括常见的药品知识检验、检查知识。
第二,模块化疾病知识,包括了筛查诊断手术和操作指引和知识。
第三,疾病知识,包括疾病指南和专家共识。
在知识库基础上,还要构建指标标准管理体系,至少要包括五部分:
第一,流行病学数据。
第二,临床路径和指南。
第三,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标准。
第四,国家对重大疾病的要求。
第五,国家管理相关的机构设定的医院运营的指标(DRGs)。基于数据资产和指标标准,才能定准确的定位,发现问题,定位临床问题。更好地判断是过度医疗,还是检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