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疫情中暴露出来因为机制的原因导致疾控中心作用难以全面发挥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建议,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暂时赋予上级疾控部门一定的行政权力调配资源。同时,还要在机制和体制上打通疾控与医院之间的信息联通。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坚持平战结合”,既要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推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发展。
3、增强各级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应急能力
早在疫情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蔡卫平就提交议案,呼吁扩大传染病医院规模,配置足够的医护人员,实现“平战结合”。
议案的背景是我国传染病医院床位的紧缺——按照1个/万人的传染病医院床位标准,我国绝大部分城市无法达标。
蔡卫平认为,相比利用普通医院传染病科室治疗传染病,扩大传染病医院规模进行传染病集中救治可以最大限度节省医疗资源,同时,可以减小对其他医院正常的医疗服务的冲击。
各地有必要将传染病相关的医疗资源集中起来,加大传染病医院规模。传染病区域的病房设置可按重症病例、确诊轻症病例、疑似病例分区建设,配备不同设备设施。并大力引入远程监控设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减少密切接触机会。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基层组织尤其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了大量防控工作,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欠缺,成为了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泗县泗城镇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岳喜环就提出加强基层公共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的建议。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安阿玥也建议保证公立医院的编制,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不发生改变。
他认为,相关部门应依据地区差异、规模差异及所发挥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调整公立医院的编制数量,使编制数量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医护人员队伍稳定化,让公立医院这支队伍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医疗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