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梳理了50份有关医疗健康的两会议案建议和提案,这10个医疗方向值得关注
来源: | 作者:转载 | 发布时间: 2020-07-16 | 4109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就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国应加强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把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建设列入医疗健康领域“十四五”规划,明确总体思路,重点发展建设。

 

其次,我国应该加快建设“数字家庭医生”平台,构建居家医疗物联网(IoMT)解决方案,加快建立社区医疗智慧网格平台,推进分级诊疗和应急医疗管理部署。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则建议,医疗卫生机构需要重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医疗资源投入上要“软硬兼施”,利用好数字化、信息化,提升中国医疗整体供给能力。

 

针对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建议,我国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对重特大流行性疾病的监测分析能力。

 

通过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病患大数据分析中心”,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动态研判生化数据、医学影像等关键信息,确立苗头性问题,并建立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的机制。

 

6、加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在新冠疫情期间,基于大数据实施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密集接触人群管理对于疫情防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了保证复工复课的顺利实施,健康码等技术手段也逐渐引入。

 

不过,因此引发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显露出来。早在新冠肺炎初期,不少从武汉返乡人员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使得当事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各地在疫情期间对于新冠肺炎患者个人信息的隐私泄露事件也时有发生。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建议,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采集的个人信息应该设立退出机制,加强对已收集数据的规范性管理,并研究制定特殊时期的公民个人信息收集、存储和使用的标准和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律师协会副会长车捷也建议个人信息采集使用尽量做到“最小够用”。在满足疫情后期监测预警和存量数据保护需求的基础上,对个人信息进行必要的删除、清理,至少进行脱敏处理,避免非疫情防控的滥用。在疫情结束后,各地健康码收集的个人信息应当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