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指出:大力发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将互联网医院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事实上,互联网医院成为公立医院标配,2020年就已开始显现出这一趋势,文件只是对其再次确定。不过,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公立互联网医院虽在数量上已远超企业开办的互联网医院,但整体运营情况不尽如人意。到底怎样提高诊疗量?这是许多公立互联网医院管理者曾和动脉网探讨,并希望找到答案的问题。前段时间,部分公立医院发布了2021年度互联网医院运营总结,为了更好地回答上述问题,动脉网搜集和整理到10家运营数据较高或有亮点的公立互联网医院,试图找到“流量密码”。

如上图所示,10家医院中,既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位列医院排行前100的顶尖医院,也有徐汇区中心医院、台州医院等区域类医院;既有综合医院,也有肿瘤和儿童专科医院。
运营数据方面,同济医院2021年线上服务患者超百万人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21年在线咨询量达到175万人次,两家医院还分别有数十万的线上复诊量。区域类医院中,武汉市第一医院的互联网诊疗量达到23万人次;专科医院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21年线上复诊量达到8.5万人次,占线下全年总门诊量的11%以上。由于每家医院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不同,不可能针对数据进行直接比较,运营方式也不可能直接复制,但我们仍希望从中找出一些相对的共性,为行业提供参考。根据各家医院可直观感受到的运营措施,结合管理者访谈,我们总结出了10条“高流量”秘诀,涉及到从建设到运营,从医生到患者,从院内到院外的各个方面。
本文统计的医院中,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单独的部门开展工作。同济医院门诊部办公室主任兼互联网医院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刚告诉动脉网,互联网医院管理办公室于2020年7月成立,归属门诊部办公室,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分管,院长为互联网医院法人,办公室设主任和副主任各一名、若干名专职运营管理人员。互联网医院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能包括:系统流程设计、制度建设、平台运营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医疗质量管理;同时对医生资质审批、数字签名认证、省级互联网医院监管对接、合理用药系统进行监管,做到“事前有检查、事中有跟踪、事后可追溯”,给患者提供健全、完善和可靠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