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两次曝光的黑产业链,治理之路上有多少医疗产业机会?
来源: | 作者:转载 | 发布时间: 2022-05-26 | 2045 次浏览 | 分享到:


其三是医疗废物源头关没有把住。个别医院内部管理混乱,对医疗废物处置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体系不够完善。


此外,相关法规和监管机制不健全,分工仍有模糊。


文章对黑产业链的治理提出了对策,包括:在政策层面加快相关措施和标准制定,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实现医疗机构和废物处置机构无缝对接,打通处置流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医疗废物;向规模要效益,激发各主体积极性等。


令人欣喜的是,近两年以来,尤其是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医疗废弃物治理已经产生了诸多积极变化。


 精准分类监管,

投45亿补充处置能力


在监管机制方面,医疗废弃物有了更精准的分类治理路径。


按照2020年2月发布的《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医疗废弃物分为医疗废物、输液瓶(袋)、生活垃圾这三大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于医疗机构产生的未经污染的生活垃圾与普通生活垃圾管理方式相近,因此,本文主要关注医疗废物和输液瓶(袋)这两类医疗废弃物的治理。




医疗机构废弃物分类治理要点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动脉网制图


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在对全国人大代表的一份建议答复中提到,《工作方案》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多部门综合施策,提出了务实管用、破立并重的治理措施,下决心解决医疗机构废弃物黑产业链久禁不止、久拖难决的问题。这足以看出相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治理黑产业链的强大决心。



输液瓶(袋)管理方式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动脉网制图

值得一提的是,未经污染的输液瓶(袋)并不属于医疗废物,可以回收利用,在既往规定中也是如此。此前出现在黑产业链中的医疗废物,也掺杂了输液袋。《工作方案》对输液瓶(袋)确定了“闭环管理、定点定向、全程追溯”的原则,不仅对产生、回收和利用环节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定,还特别要求回收利用的输液瓶(袋)“不得用于制造餐饮容器以及玩具等儿童用品”。也就是说,即使是正规渠道回收利用,也不能用于制造上述产品。这些变化,既体现了对民生关切的回应,也使得相关企业有更详尽的规则可依。

2021年,新版《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发布,较2003年版本相比,规定了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5种医疗废物的收集方式。规范的收集方式是防止医疗废物流失,建立全流程管理体系的基本前提。

针对以往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的情况。2020年,国家发改委、卫生健康委以及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文,安排中央投资45个亿,支持全国479个项目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将使医废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