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的今天,市值总和接近10万亿人民币,头部互利网企业拥有4000多亿美元的市值。一方面市值熠熠,一方面互联网成为数据应用技术的发源地,数据中台也在其中萌芽。业内人士表示,“中台能力以前就有,只不过它们大多服务于内部业务,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才开始逐渐对外开放这些技术积累”,“公司在一轮又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之后,将数据中台提升到了重视的新高度。”这一切只是聚光灯下数据中台的冰山一角,数据中台作为从业务视角而非技术视角的技术,应用已经慢慢地向传统领域渗透。
2019年7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马丽明主任在演讲《中国医疗机构新一代数据中台建设的探索》中讲述了在数据战略时代,医疗信息化工作者不易的摸索之路,也表达了医院场景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真实需求。
医院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好比是地基。而现实是,地基之上的建筑物并不能等到基础设施完全到位了才开始起步。中国医院的信息化步伐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都在同一片工地里热火朝天的开工。
(一)数据中台的需求背景
众所周知,新医改的核心就是“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腾空间,就是腾出地方,让出空间,包括取消药品加成和采用两票制集中采购压缩药品中间环节的利润,同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通过调整医疗价格、服务价格来调整医疗现在的结构,药品大型检验、检查的价格往下调,能够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往上升。
结构性的调整对医院机制带来很大影响。新机制必须要跟社保和财政补偿衔接好。公立医院的院长在这关键时期面临挑战。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过度医疗,提高服务质量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如何提升才是关键。在这个情况下,数据分析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新医改为信息化赋能临床提供了加速度。
1999年,中国医疗机构信息化开始。
2010年,一个十年的数据积累期。
2019年,一个十年的数据汇通期。
预计在2021年后,迈向数据应用期。
产业实现从医疗数字化,到医疗智能化需要跨越两个门槛:
第一个,以技术为核心,向以数据为驱动转变,需要医疗机构信息中心有非常多的数据专家。美国很多医院的信息中心几百甚至几千的人才规模,其中大部分是数据专家。但是,现在国内医疗机构的数据专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