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互联网诊疗的入口,增加微信小程序、PC端,让患者有更多选择。
此外,通过技术和流程的升级,来提高医患效率,例如人脸识别核对患者身份、线上知情同意签署、自助出入院等等。
医生功能完善后,线上线下流程将进一步结合,增加医生和患者的使用动力。
经验总结
尽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作为肿瘤专科医院,与同等级的综合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相比,有诸多特殊性。但我们通过梳理其互联网诊疗的建设路径,仍然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一,准确找到医院价值和医生价值。
北京三级医院的医事服务费(即挂号费)普通门诊为50元,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知名专家分别为60元、80元、100元。按照国家医保局规定,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复诊,由不同级别医务人员提供服务,均按普通门诊诊察类项目价格收费。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互联网门诊中,各个级别的医生均有出诊,但医事服务费均为50元。也就意味着医院收入、高级别的医生收入受到影响。
线上线下复诊费的差距,是不少公立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据衡反修介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自上而下大力推动互联网诊疗,虽然复诊费有一定损失,但在复诊效率提升后,医院有更多资源收治初诊患者,尤其是疑难重症患者,积累更多病例有助于医院的学科建设,进而持续提升影响力。
对医生而言,同样如此。孙俊勇介绍,医生经验积累一定离不开对大量不同的患者诊疗。“如果每天最好的状态用在了简单的复诊,有可能初诊患者来时已经很疲倦了。”在孙俊勇看来,理想的状态是利用碎片时间做复诊,将精力最充沛的时段充分地留给初诊患者。“这样一来,不会三五分钟就把患者看完,而是能看更长时间,让患者满意,医生也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当医院和医生都能清晰意识到一件事情给自身带来的价值时,推动过程自然更顺利。
第二,切合实际,化繁为简。
互联网医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围绕在线复诊形成了覆盖信息、工具、医疗、药品和保险的一系列服务。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只保留核心的复诊以及相关的药品、医保服务。这有利于集中精力快速梳理流程,并在后续进行深度优化。避免服务类型过多,都想做,但可能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