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互联网医院加快入局,线上医疗呈现三大变化和三大趋势
来源: | 作者:转载 | 发布时间: 2021-04-15 | 3175 次浏览 | 分享到:

来源:公开资料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100强医院中,已有71家开通互联网医院或互联网诊疗服务。


例如,北京协和医院2020年2月开通线上咨询,5月开通互联网诊疗,截至10月31日,完成13万例线上咨询,线上诊疗服务了9213名患者。其中,临床营养科8月份上线后,逐渐将线下的PICC导管门诊的患者全部转移到线上门诊,完全取消了线下门诊单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于2020年2月上线互联网医院,并在3月2日就完成信息系统研发、与医保端口对接等工作,成为上海市首家实现医保在线支付的三级综合互联网医院。由此,只要3个月内有过华山医院的就诊记录、符合慢病相关诊断,就能在线复诊配药。运行10个月后,华山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就诊量达到16000人次。


对顶级医院来说,互联网医院不仅能为患者带来更便捷的服务,也能对患者进行分诊、分流,便于高效配置医疗资源,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充分释放。


基层医疗机构紧跟步伐


疫情期间,杭州、温州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开通互联网诊疗,签约患者在线复诊还可医保报销。


2020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上海首家社区互联网医院。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辐射范围广,信息化基础好,互联网医院依托静安区政府信息平台搭建,开展网上复诊、送药上门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受门诊量、信息化水平、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主要以接入区域平台的方式出现,单独搭建平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都不高。遍布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了分级诊疗、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如何巩固基层在基础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途径、质量和成本的改变


动脉网曾提出“医疗不可能三角”模型,用于分析医疗领域的创新。该模型认为即: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增加获取服务的途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增长率,这三者实际上是存在矛盾的,三者之间不能在同一个维度内达成均衡,达到均衡的前提是从外部引入新的增量。


那么,互联网医院是否可能成为公立医疗体系新的增量,带来三个方向的获益呢?我们将在本文中通过数据与案例来说明。


服务途径增加,利用率还较低


互联网医院一般以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为入口,与面对面提供服务的方式相比,这很显然增加了患者获取服务的途径。不仅如此,部分医院在医生端也开通了移动接诊功能,医生还能在碎片时间与病人交流,即医生提供服务的途径也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