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患者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难以精准判断自己需要接受哪些治疗。而医疗机构掌握了专业知识,能够决定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需求方与筹资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本文分析的范畴中,筹资机构主要指医保部门。在这组关系中,患者虽然了解自身的疾病症状,但对疾病治疗有不确定性,在有医保支撑的情况下,可能选择过度服务,导致医保承担超出常规的费用。
最后,供方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线下场景中,医疗服务全流程并不会被实时记录,主要以病历的形式留存,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缺失,也就可能导致监管部门在管理时无法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
互联网医院建设范围的扩大,能够有效改善上述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例如,互联网医院展示了医生擅长的疾病领域、接诊量、患者评价等,部分甚至配备了AI导诊功能。患者就医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综合判断如何选择医生。供需双方信息更加透明,不仅能够倒逼医生个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还会让医疗机构更加注重服务流程优化、进而获得更好的患者口碑。
针对后两组关系,2020年,医保新规规定了互联网诊疗医保报销的6个基本条件,强调患者真实身份验证、诊疗全程可追溯以及与医保信息系统数据交换等。新规还要求,医保经办机构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使用医保智能审核监控系统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结算明细、药品、耗材、医疗服务项目和门诊病历等信息进行实时监管。
此外,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已有30个省份建成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互联网医院接入平台、上传数据并接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实时监管,还开展执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互联网突破空间的特性让实时监管成为可能,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全程记录、全程可追溯,又让事后监管能掌握全面、真实的信息,无论在患者和医保部门之间,还是在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之间,都大大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各个参与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通畅,不规范诊疗行为无处遁形,最终将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患者成本降低,医院成本变化有待验证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医疗成本,一是医院付出的成本,二是患者付出的成本。就目前互联网医院所处的阶段而言,其对患者成本的降低作用明显,对医院成本的降低暂不明显。
降低患者成本方面非常直观,由于患者可通过互联网复诊,付出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几乎为零,尤其是对那些异地就医的患者来说,原本需要耗费数日,坐飞机、火车,住宾馆酒店等,而在符合互联网复诊的条件下,这些费用都不用再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