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在一项课题中,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公立互联网医院诊疗成本比较研究分析了线上、线下慢性高血压患者和陪护人员除医疗费用以外需要负担交通费和时间成本,以及线上就医增加药品配送费用等差异,综合对比表明互联网医院线上就诊比较线下次均可节约成本91.6元。
医院成本方面,在互联网诊疗服务建设初期,医院付出的成本主要有信息系统建设、人力投入,这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就是信息系统建设。动脉网统计了2020年以来中国招标采购网公布的37条互联网医院相关中标项目,其中标金额从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平均金额为238万元。
从互联网医院的收入来看,互联网复诊费用包括诊查费和药费,由不同级别医务人员提供复诊的,均按普通门诊诊察类项目价格收费,药费不因线上线下就诊渠道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互联网复诊收入等于或小于线下复诊。综合投入和产出来比较,互联网医院运营前期的成本是不降反升的。
如果将视野放得更远,未来无论是DRG还是DIP大面积实施,对医院来说,都将严格控制住院成本,并注重平衡成本控制与医疗质量的关系。在这一趋势下,将原有的部分院内环节向院前院后转移,可最大程度实现成本控制与质量保障的平衡。在院前,互联网医院可进行精准分诊、术前指导;在院后,互联网医院可对患者进行持续管理,甚至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
所以,互联网医院能与线下服务形成充分协同,在行之有效且规模化的运营下,能带来长期的成本下降。
三大发展趋势
在2020年集中建设的基础上,公立互联网医院将走向何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认为,2021年将是互联网医疗政策持续落地的一年,如果说2020年是各大医院的系统建设期,2021年则是服务夯实期。
有了已经搭建好的平台作为基础,公立互联网医院有望迎来量和质的提升。
医保信息化带动互联网服务量
医保支付一直被认为是促进患者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瓶颈。2020年,医保支付政策落地已经加快,但在具体结算环节,信息系统还有待完善。
以北京为例,尽管2020年有20余家医院的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但由于无法实现脱卡结算,导致部分使用互联网复诊的医保患者还需到医院报销。
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研发的医保电子凭证能有效打通结算环节的障碍。截至2020年11月,医保电子凭证可在全国208个城市、超过3万家定点医疗机构、7万家定点零售药店使用。近期,医保电子凭证通过各地医院公众号、药店公众号等渠道加大了推广力度,预计2021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