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能够想象,原本躺在医院垃圾桶内使用过的输液管、一次性注射器等医疗废物,经过层层转卖和加工,最终成了孩子手上的玩具?
——但这不是想象,而是曾经两次被央视315晚会曝光过的医疗废弃物黑产业链。
2019年,据央视315晚会报道,河南濮阳、山东枣庄、河北保定等地出现废弃医疗垃圾再加工的现象;未被集中无害化处置的医疗废物,被加工成破碎料销售给再生颗粒加工厂,破碎料经简单加工变成再生料,再被加工成日用品或儿童玩具等。201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也曾出现类似现象,回收站从医院收来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等医疗垃圾公开售卖,之后会被做成光鲜亮丽的玩具。
当然,这些行为在被举报后就已被查处。同时,医疗废弃物治理之路也在近两年迈出一大步,不仅解决民生问题,还将产业发展推至新阶段。
医疗废弃物黑产业链为何滋生?
随着医疗服务量增长,以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和耗材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医疗废物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历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3年-2019年,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由54.75万吨增长至84.3万吨。不过,这份年报每年统计的城市数量不完全相同,因此,这组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趋势,不代表具体的增长情况。
全国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官网,动脉网制图
单个城市的变化情况能清晰地佐证整体趋势。同样是《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成都、重庆等城市的医疗废物产生量,在历年均排于前列。梳理几个重点城市近5年来的数据可以发现,除了北京、广州在2020年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城市均处于增长状态。其中,武汉2020年增幅最大,主要是因疫情防控、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所致。北京和广州的医疗废物产生量减少,则与疫情期间医疗服务量下降有关。
几个主要城市医疗废物产生情况(万吨)
数据来源:各地生态环境局官网,动脉网制图
逐年增长的医疗废物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但与此同时,部分废弃物流入不法渠道,形成了黑产业链,既对生态环境和大众健康造成威胁,也影响了医疗废弃物产业的有序发展。
2019年,《瞭望》周刊以一篇题为《医疗废物黑产业链久禁难绝》的文章,深度剖析了黑产业链形成的四大原因:
首先是因为高额利润的诱惑。一吨医疗废物处理完可赚4000元,处理一吨普通废物赚1000多元。
其二是正规回收途径不畅。医疗废物的处理率总体偏低,垃圾焚烧厂处置规模和能力有限,对医疗废物处理在人力和物力上都跟不上;支出大、收益小,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