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诊疗量占线下门诊量30%,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 | 作者:转载 | 发布时间: 2020-11-26 | 3873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量的复诊患者服务,且一名出院患者或手术患者需要进行多次复诊。近年来,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生存期越来越长,复诊患者也在逐渐增加。据医院统计,目前门诊中的复诊患者达87%

由于号源有限,在复诊患者比例高的情况下,初诊患者的就诊机会就受到了挤压。若初诊患者难约号,那么,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难以获得充分释放。

医院诊疗能力强、名气大,同时吸引了外地的疑难重症患者前来治疗。外地患者前来就医,自然是舟车劳顿,尤其是出院后的复诊,耗时耗力奔波在北京与居住地之间,买机票、订住宿,提前到京等待,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很高。

复诊患者占比高、外地患者就医成本高,这两项关键指标促使医院急需利用互联网提高复诊效率。高效复诊既能方便患者,降低患者成本;也能为新患者、尤其是疑难重症患者留出更多就医机会和时间,提升优质医疗的可及性。


外因:疫情防控需求成为建设契机


除了内部原因外,外因也是推动医院发展互联网诊疗的契机。

今年疫情以来,北京经历了几个防控形势严峻的阶段:首先是1-2月与全国共同抗疫的阶段,之后是3月境外输入防控阶段,此后又经历了6月的新发地疫情防控。

为了满足疫情期间患者的就诊需求,北京加快了推动互联网诊疗发展的步伐,陆续通过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一批知名医院的互联网诊疗资质。北京市医保局还制定了互联网复诊项目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明确结算流程和规范。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之后,北京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非急诊也全面实施了预约常态化机制,改善门诊秩序,引导错峰就诊。同时继续鼓励互联网诊疗、在线结算、药品配送等服务。

在政策和主管部门推动下,基于疫情防控现状,原本就有互联网诊疗建设需求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顺势而为,着手进行流程设计、系统搭建、资质申请、医保对接等工作。

疫情期间防止人群聚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门诊大厅的座椅每隔一个位置才能使用


互联网诊疗如何定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4月获批互联网诊疗服务资质之后,于6月上线互联网诊疗服务。上线初期,主要聚焦在功能完善、流程优化方面。衡反修介绍,在前期,互联网复诊功能主要依靠肿瘤患者、临床试验患者在病友群内相互转告。